设计行业"劣币驱逐良币": 低价中标潮毁掉多少人才?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3:25 点击次数:153
上周和做建筑设计的发小喝酒,他盯着手机里刚收到的中标通知苦笑:"这个项目设计费比五年前降了40%,但甲方要求三个月出全套施工图,还附加了二十版方案调整的条款。"杯盏碰撞间,我突然意识到:曾经被视为"创意蓝海"的设计行业,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人才洗牌——当低价中标成为行业潜规则,那些坚守专业底线的设计师,正在被时代的浪潮卷向悬崖。
这两年走访过二十多家设计工作室,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"活多钱少"。某景观设计公司的负责人老陈翻着账本叹气:"十年前接个住宅项目,五千平的设计费能到八十万;现在同样规模的项目,甲方开口就是三十五万,还要求包含景观雕塑、灯光设计等附加服务。"更扎心的是,某招标平台上近期公示的市政道路设计项目,三十多家竞标单位里,报价低于成本价的有十七家,其中五家甚至是刚成立半年的新公司。当"活着"比"做好"更重要,行业的价值坐标正在扭曲。
低价中标潮最直接的受害者,是那些深耕专业的技术型设计师。朋友小周曾参与过省重点文化场馆的设计,当时团队为推敲一个采光节点熬了整月,光模型就做了十七版。可去年他跳槽到新公司后,老板直接把他的"慢工出细活"批评为"效率低下":"现在接的都是急活,三天要出概念方案,五天得交初步设计,谁还有功夫琢磨细节?"更讽刺的是,当他试着用曾经的专业标准劝诫甲方时,对方反问:"你们收费比隔壁老王高30%,凭什么要求多给半个月?"
这种畸形的竞争正在摧毁行业的"人才培育链"。某高校设计系教授告诉我,近三年毕业生里,愿意去传统设计院的学生比例从68%暴跌至29%。年轻人不是不爱设计,而是亲眼见过师兄师姐的遭遇:熬了三年考下一级注册建筑师证,结果所在公司为了接项目,要求他们挂证但不坐班;跟着导师做了半年乡村振兴规划,最终项目落地时,方案里最关键的生态修复部分被甲方以"成本过高"为由全部推翻。当努力看不到回报,当专业尊严被随意践踏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——他们要么转行做短视频、电商运营,要么干脆离开设计圈,彻底与这个行业切割。
更深层的危机在于,低价中标正在形成"劣币驱逐良币"的恶性循环。当靠压价抢单成为生存法则,那些坚持高标准的团队只能接不到项目;当"快速出图"比"精准设计"更重要,那些擅长精细化设计的资深设计师只能被边缘化;当"完成KPI"比"创造价值"更关键,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就在一次次的妥协中逐渐枯萎。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优秀的设计师,更是整个行业向上生长的生命力。
深夜加班时,发小给我发了条消息:"今天改完第12版方案,甲方说还是第一版好。可第一版明明是为了迎合他们拍脑袋的想法做的。"这段话像根刺扎在心里。设计行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,不是廉价劳动力市场。当我们放任低价中标毁掉人才,最终失去的,将是整个社会对"好设计"的感知能力。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:如果连设计师都在为生存焦虑,谁来守护我们生活的美好?
(注:以上内容根据真实案例改编,人物名称均为化名,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)
相关资讯